艺术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号码:023-81983518
手机号码:18696571197
公司官网:www.cqyyds.com
邮箱:cqyyds@163.com
公司地址:重庆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文化宫综合大楼)312室
重庆雕塑设计分享,谈校园雕塑的价值与作用
信息来源:重庆雕塑 |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7日
重庆雕塑设计分享,谈校园雕塑的价值与作用
谈校园雕塑的价值与作用
雕塑这门实体空间艺术,区别于平面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他的艺术魅力在于他的实在性和占有空间性。所以雕塑的自从产生起就有着不同的安放地点,雕塑家们也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设计和制作着。古代图腾雕塑用来祭祀;陵墓雕塑用来纪念;现代城市雕塑用来代表和美化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着不同门类的雕塑在不断的创新着古老的雕塑大家庭。校园雕塑就是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而产生的,他要根据安放的学校不同,周围环境不同,文化氛围的不同等等因素来进行设计。但总的来说,校园雕塑也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具有着延续文化传统承载民族精神的作用,也都有着美化环境这一共同的责任,还有着教育未来的作用。
校园雕塑这个雕塑大家庭中的奇葩,在中国很多学校里都存在着。那什么是校园雕塑?他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校园雕塑是室外环境雕塑的一种,他以安放在各类校园里而得名。校园雕塑大概可以分几个类型,一是纪念型的名人雕塑,二是文化符号性质的雕塑,三是启迪思维的现代环境雕塑。这几类雕塑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妆点着我们的校园环境,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校园雕塑因其特定的人文环境就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它的设计应该是符合学校环境的,包括历史的环境、人文的环境和校园本身的环境。有了这三个环境它的设计才能够合理。其次,它还要有这自己的功能性,包括着有一种与课堂教育不同的隐性的教育功能和思维教育的功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这一心理更为突出。一个温释且艺术思想、氛围浓厚的校园优雅环境,应该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追求的。作为美的载体校园雕塑,理当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校园雕塑有着这种美化的作用,一个美丽的校园,大多都有着不同的方式来共同的美化着,水景、园林、雕塑等等都是可以实现的,但雕塑的出现给了美一种文化意味,是更深沉的美丽。可以引导学生向美看齐。在当代很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中有很多校园雕塑都在美化校园,他们不是单纯的美化,还带有很深的文化印记。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生命广场建设,有着几种雕塑的形式汇聚于此,是一个美化环境的眼。《成仿晋》老校长看着后辈在继承他的事业,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预示着生命的伟大,这些都美化了校园环境,为生命科学学院以艺术的解读。这种用校园雕塑美化校园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在南京大学,西北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等都有。校园雕塑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和其他的艺术语言交融都具有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校园雕塑我认为有两种教育作用,其一就是直接的名人雕像给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怀念式的,通过纪念历史名人的事迹来给人以提醒,有榜样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得到与名人的精神交流。在很多的中小学里都有这样的雕塑,比如全国很多以英雄命名的学校都有这样的雕塑,雷锋小学的《雷锋》;尚志小学的《赵尚志》:靖宇小学的《杨靖宇》等等这些都能在小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起到教育作用,教育他们学习英雄的精神,继承英雄的事业,是一种爱国主义很好的立体教材。在中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那就不是单纯的英雄就可以的了这个年龄的学生崇拜科学,祟拜文化,校园里就出现了《爱迪生》《爱因斯坦》《达·芬奇》这些偶像。在大学中的这种文化就更趋于多样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新区刚刚落成的行知广场上就有很多的人在驻足观看,拍照留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迈着轻快的步伐似乎是要去给同学们上课,并有这样的提记:“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历史进程中曾称为行知师范学校,特立此像,以彰前贤,以励后学”。雕塑家纪连路先生创作这件雕塑就是想秉承这样一种精神,让同学们感觉到陶行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每天都能和大家在一起,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他们在延续先生的路没有停歇.在主雕塑周围的浮雕墙上责表现着几十位中外科学家,这些时代伟人与同学们伸手可触,大家都可以轻松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的事迹,每个人都成为了同学们的榜样,这些人将终生陪伴着大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人在无声 的教育着后人,告诉他们理想、信念和未来,这一切心灵的碰撞在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
其二就是美育的一种功能和一种思维的教育,在中国,重庆雕塑设计美育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大量的美术,音乐课程被挤占,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有一种美的缺失。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很难进行这样的教育,校园的文化环境就能够起到补充的作用,来提高视着的审美情趣。艺术品的创作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集中体现,他体现着艺术家不同与科学家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李正道先生说:“科学的重大难题,都是由艺术的人思维予以突破和解决”。这样的一种感性很强的思维能给在逻辑思维成长起来的人们一种思维上的冲击,在欣赏校园艺术品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思维启迪。因此,校园雕塑有着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民族文明传承的胜地,校园雕塑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在中国校园中上不断的创新。校园雕塑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之快,表现手段之丰富是前所未有过的,而且还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走向国际的标志。校园雕塑正以他不断创新的实践美化着我们的校园,也在雨润无声中教育着我们的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章,雕塑材料的运用
雕塑艺术是最理想的艺术,它是物质材料与精神内容的和谐统一,雕塑所用的材料多于绘画,而传达的内容又吝啬于绘画,其美学基调也不像绘画那样,精神内容溢出物质形式,而是两者高度契合,雕塑作品显示着材料媒介本身的质地感,如《米洛的阿芙罗底德》通体是大理石特有的色泽,包括头发、眸子、皮肤和裙衫。象牙雕《嫦娥奔月》中的月亮、嫦娥、玉兔和云块,柔韧细腻,洁白无暇,这正是象牙的质地所致。英国雕塑家摩尔从不用同一种材料放大同一构思的作品,而是用木头来完成金属结构的作品,因而使得作品原有的金属光泽具有另一种柔和的固定的体积感,这就说明即使是同一构思不同的材料媒介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料能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觉,不同材料的雕塑艺术品有着不同的美学情调。
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艺术语言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对材料运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内容的体现。例如,《宋庆龄》雕像利用洁白的大理石表现伟大女性的纯洁与高雅;而《思想者》则用青铜铸造与深沉的内容相吻合;《欢乐柱》用侗族地区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亲切和具有乡土气息。玉的质地坚硬细密、温润而有悦目的光泽适于表现小巧玲珑的优美形象。象牙质地洁白明亮、细密光滑,坚硬且有韧性,不易断裂,浅刻深镂均可随意成形,在所有的雕刻材料中,象牙最能表现出优美的艺术感觉。
花岗石最适于表现崇高的艺术感觉。花岗石由石英、长石和少量的暗色矿物组成,具有晶体的粒状结构和玻璃光泽,外观粗砺、质地坚脆,因此雕刻成品宜呈整块,既不太深陷,又不太枝出。如汉代的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雕塑堪称代表之作,一匹雄伟健壮的骏马将一个匈奴侵略者踏倒在地,马与匈奴是连在一起的整块岩石,除马的头部稍有突出外,其它部分如耳、尾、腿均以较浅的阴线刻凿,与四肢之间的匈奴相连,这种浑然一体的结构,加上粗砾的表面,使雕像显示出浑厚博大的气派。
材料赋予雕塑作品灵魂
雕塑家还注意作品显示材质的美感,使材质自身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例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印钮《鳖》,巧用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鳖,其余部分保持质材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
例如利用一块上端有一条白色的暗纹浑圆的大石材料,刻成《虾》的脊梁。石尖上随意凿几个圆圈,算是眼睛和嘴巴,反正这个浑圆的肚子已经充分体现了《虾》的特征,眼和嘴只要去意会一下就行了。而另一边竟依然是块不成形的顽石(可能本来靠在山边,不会有人去仔细端详)。总之,就这么寥寥几刀,一个胖墩墩的大肚子《虾》已经精彩入神。一头《石猪》也同样如此。一块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三楞长石,只刻了个长嘴和两个獠牙,两侧只用单刀刻出小腿,立即出现了一头带点野性的猪匍匐在地,仿佛蹴之即起的样子。
《跃马》则更为动人。用一块向上崛起的三角形巨石材料,它本身就有一种向前冲刺的感觉。利用这一点,雕刻出了一匹强悍有力的马头。在这总的三角形里,再刻出一个对屈膝跃起的巨蹄,而身子和后腿只是随刀刻去,聊以达意,因总的石势和点睛之处,材石已经神形俱定了。 这种对天然材质的领悟和运用,是对材料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雕塑材料决定着雕塑作品的灵魂。
又如阿尔福莱特.凯茨的《四架椅子》的雕塑作品中,使用的是经得起时间推移考验的特殊金属和自然云石作为材料,选择最为人熟知的物象“椅子”作造型语言,充满寓意地以大自然元素“火、水、空气、地球”命名,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四架椅子》在非动力的氛围中、在光线的投射下散发着耐人寻味的魅力。在清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在夜晚月光的洒沐下,四架椅子仿佛在静静地召唤我们——坐下吧,来喝一杯,我们有着无穷的快乐。”《四架椅子》雕塑作品中材料的用运,使一个普通的题材得到了完美升华。
雕塑艺术发展与材料变革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看,所有的艺术革新都离不开材料、技法、样式和观念等几个方面,而材料的变革与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分裂的关系。艺术上的创新,其焦点往往集中在对传统的态度上,是继承还是发扬,实际上体现新旧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多半来自旧的艺术形式的蜕变或否定,没有旧,就不存在新,新是旧的对立面,今是古的对立面,两者又互为依存,任何艺术创新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汇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的形态和手段被人们从各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场所雕塑和废品雕塑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概念,雕塑上人们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出现。雕塑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开创了雕塑艺术自由发展和形式多样化的新纪元。
如1998年王洪亮以石木等综合材料创作出一组带有装置意味的系列作品《新石器·打击系列》。在实践中为雕塑的观念与材料在雕塑中运用拓展了更大空间,做出了可喜的尝试。材料媒介是雕塑艺术信息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材料所传达出不同的艺术语言,给人以不同的艺术审美感受。
雕塑艺术家对材料的思考,决定了他对雕塑艺术的思考。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材料的变革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雕塑艺术发展的个性、多元性、时代性,对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观念的发展必然扩大雕塑材料的范围,当传统雕塑材料使用到一定的时候,新的雕塑材料就会出现,运用新的材料,能触发新的艺术感觉,从而也为雕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谈校园雕塑的价值与作用
雕塑这门实体空间艺术,区别于平面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他的艺术魅力在于他的实在性和占有空间性。所以雕塑的自从产生起就有着不同的安放地点,雕塑家们也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设计和制作着。古代图腾雕塑用来祭祀;陵墓雕塑用来纪念;现代城市雕塑用来代表和美化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着不同门类的雕塑在不断的创新着古老的雕塑大家庭。校园雕塑就是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而产生的,他要根据安放的学校不同,周围环境不同,文化氛围的不同等等因素来进行设计。但总的来说,校园雕塑也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具有着延续文化传统承载民族精神的作用,也都有着美化环境这一共同的责任,还有着教育未来的作用。
校园雕塑这个雕塑大家庭中的奇葩,在中国很多学校里都存在着。那什么是校园雕塑?他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校园雕塑是室外环境雕塑的一种,他以安放在各类校园里而得名。校园雕塑大概可以分几个类型,一是纪念型的名人雕塑,二是文化符号性质的雕塑,三是启迪思维的现代环境雕塑。这几类雕塑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妆点着我们的校园环境,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校园雕塑因其特定的人文环境就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它的设计应该是符合学校环境的,包括历史的环境、人文的环境和校园本身的环境。有了这三个环境它的设计才能够合理。其次,它还要有这自己的功能性,包括着有一种与课堂教育不同的隐性的教育功能和思维教育的功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这一心理更为突出。一个温释且艺术思想、氛围浓厚的校园优雅环境,应该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追求的。作为美的载体校园雕塑,理当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校园雕塑有着这种美化的作用,一个美丽的校园,大多都有着不同的方式来共同的美化着,水景、园林、雕塑等等都是可以实现的,但雕塑的出现给了美一种文化意味,是更深沉的美丽。可以引导学生向美看齐。在当代很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中有很多校园雕塑都在美化校园,他们不是单纯的美化,还带有很深的文化印记。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生命广场建设,有着几种雕塑的形式汇聚于此,是一个美化环境的眼。《成仿晋》老校长看着后辈在继承他的事业,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预示着生命的伟大,这些都美化了校园环境,为生命科学学院以艺术的解读。这种用校园雕塑美化校园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在南京大学,西北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等都有。校园雕塑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和其他的艺术语言交融都具有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校园雕塑我认为有两种教育作用,其一就是直接的名人雕像给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怀念式的,通过纪念历史名人的事迹来给人以提醒,有榜样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得到与名人的精神交流。在很多的中小学里都有这样的雕塑,比如全国很多以英雄命名的学校都有这样的雕塑,雷锋小学的《雷锋》;尚志小学的《赵尚志》:靖宇小学的《杨靖宇》等等这些都能在小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起到教育作用,教育他们学习英雄的精神,继承英雄的事业,是一种爱国主义很好的立体教材。在中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那就不是单纯的英雄就可以的了这个年龄的学生崇拜科学,祟拜文化,校园里就出现了《爱迪生》《爱因斯坦》《达·芬奇》这些偶像。在大学中的这种文化就更趋于多样化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新区刚刚落成的行知广场上就有很多的人在驻足观看,拍照留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迈着轻快的步伐似乎是要去给同学们上课,并有这样的提记:“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历史进程中曾称为行知师范学校,特立此像,以彰前贤,以励后学”。雕塑家纪连路先生创作这件雕塑就是想秉承这样一种精神,让同学们感觉到陶行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每天都能和大家在一起,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他们在延续先生的路没有停歇.在主雕塑周围的浮雕墙上责表现着几十位中外科学家,这些时代伟人与同学们伸手可触,大家都可以轻松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的事迹,每个人都成为了同学们的榜样,这些人将终生陪伴着大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人在无声 的教育着后人,告诉他们理想、信念和未来,这一切心灵的碰撞在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
其二就是美育的一种功能和一种思维的教育,在中国,重庆雕塑设计美育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大量的美术,音乐课程被挤占,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有一种美的缺失。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很难进行这样的教育,校园的文化环境就能够起到补充的作用,来提高视着的审美情趣。艺术品的创作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集中体现,他体现着艺术家不同与科学家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李正道先生说:“科学的重大难题,都是由艺术的人思维予以突破和解决”。这样的一种感性很强的思维能给在逻辑思维成长起来的人们一种思维上的冲击,在欣赏校园艺术品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思维启迪。因此,校园雕塑有着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民族文明传承的胜地,校园雕塑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在中国校园中上不断的创新。校园雕塑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之快,表现手段之丰富是前所未有过的,而且还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走向国际的标志。校园雕塑正以他不断创新的实践美化着我们的校园,也在雨润无声中教育着我们的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章,雕塑材料的运用
雕塑艺术是最理想的艺术,它是物质材料与精神内容的和谐统一,雕塑所用的材料多于绘画,而传达的内容又吝啬于绘画,其美学基调也不像绘画那样,精神内容溢出物质形式,而是两者高度契合,雕塑作品显示着材料媒介本身的质地感,如《米洛的阿芙罗底德》通体是大理石特有的色泽,包括头发、眸子、皮肤和裙衫。象牙雕《嫦娥奔月》中的月亮、嫦娥、玉兔和云块,柔韧细腻,洁白无暇,这正是象牙的质地所致。英国雕塑家摩尔从不用同一种材料放大同一构思的作品,而是用木头来完成金属结构的作品,因而使得作品原有的金属光泽具有另一种柔和的固定的体积感,这就说明即使是同一构思不同的材料媒介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料能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觉,不同材料的雕塑艺术品有着不同的美学情调。
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艺术语言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对材料运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内容的体现。例如,《宋庆龄》雕像利用洁白的大理石表现伟大女性的纯洁与高雅;而《思想者》则用青铜铸造与深沉的内容相吻合;《欢乐柱》用侗族地区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亲切和具有乡土气息。玉的质地坚硬细密、温润而有悦目的光泽适于表现小巧玲珑的优美形象。象牙质地洁白明亮、细密光滑,坚硬且有韧性,不易断裂,浅刻深镂均可随意成形,在所有的雕刻材料中,象牙最能表现出优美的艺术感觉。
花岗石最适于表现崇高的艺术感觉。花岗石由石英、长石和少量的暗色矿物组成,具有晶体的粒状结构和玻璃光泽,外观粗砺、质地坚脆,因此雕刻成品宜呈整块,既不太深陷,又不太枝出。如汉代的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雕塑堪称代表之作,一匹雄伟健壮的骏马将一个匈奴侵略者踏倒在地,马与匈奴是连在一起的整块岩石,除马的头部稍有突出外,其它部分如耳、尾、腿均以较浅的阴线刻凿,与四肢之间的匈奴相连,这种浑然一体的结构,加上粗砾的表面,使雕像显示出浑厚博大的气派。
材料赋予雕塑作品灵魂
雕塑家还注意作品显示材质的美感,使材质自身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例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印钮《鳖》,巧用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鳖,其余部分保持质材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
例如利用一块上端有一条白色的暗纹浑圆的大石材料,刻成《虾》的脊梁。石尖上随意凿几个圆圈,算是眼睛和嘴巴,反正这个浑圆的肚子已经充分体现了《虾》的特征,眼和嘴只要去意会一下就行了。而另一边竟依然是块不成形的顽石(可能本来靠在山边,不会有人去仔细端详)。总之,就这么寥寥几刀,一个胖墩墩的大肚子《虾》已经精彩入神。一头《石猪》也同样如此。一块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三楞长石,只刻了个长嘴和两个獠牙,两侧只用单刀刻出小腿,立即出现了一头带点野性的猪匍匐在地,仿佛蹴之即起的样子。
《跃马》则更为动人。用一块向上崛起的三角形巨石材料,它本身就有一种向前冲刺的感觉。利用这一点,雕刻出了一匹强悍有力的马头。在这总的三角形里,再刻出一个对屈膝跃起的巨蹄,而身子和后腿只是随刀刻去,聊以达意,因总的石势和点睛之处,材石已经神形俱定了。 这种对天然材质的领悟和运用,是对材料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雕塑材料决定着雕塑作品的灵魂。
又如阿尔福莱特.凯茨的《四架椅子》的雕塑作品中,使用的是经得起时间推移考验的特殊金属和自然云石作为材料,选择最为人熟知的物象“椅子”作造型语言,充满寓意地以大自然元素“火、水、空气、地球”命名,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四架椅子》在非动力的氛围中、在光线的投射下散发着耐人寻味的魅力。在清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在夜晚月光的洒沐下,四架椅子仿佛在静静地召唤我们——坐下吧,来喝一杯,我们有着无穷的快乐。”《四架椅子》雕塑作品中材料的用运,使一个普通的题材得到了完美升华。
雕塑艺术发展与材料变革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看,所有的艺术革新都离不开材料、技法、样式和观念等几个方面,而材料的变革与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分裂的关系。艺术上的创新,其焦点往往集中在对传统的态度上,是继承还是发扬,实际上体现新旧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多半来自旧的艺术形式的蜕变或否定,没有旧,就不存在新,新是旧的对立面,今是古的对立面,两者又互为依存,任何艺术创新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汇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的形态和手段被人们从各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场所雕塑和废品雕塑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概念,雕塑上人们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出现。雕塑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开创了雕塑艺术自由发展和形式多样化的新纪元。
如1998年王洪亮以石木等综合材料创作出一组带有装置意味的系列作品《新石器·打击系列》。在实践中为雕塑的观念与材料在雕塑中运用拓展了更大空间,做出了可喜的尝试。材料媒介是雕塑艺术信息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材料所传达出不同的艺术语言,给人以不同的艺术审美感受。
雕塑艺术家对材料的思考,决定了他对雕塑艺术的思考。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材料的变革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雕塑艺术发展的个性、多元性、时代性,对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观念的发展必然扩大雕塑材料的范围,当传统雕塑材料使用到一定的时候,新的雕塑材料就会出现,运用新的材料,能触发新的艺术感觉,从而也为雕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